资阳市司法局始终自觉践行司法为民,紧扣“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原则,通过“三强化三提高”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优化法律援助服务方式、树立法律援助服务品牌,扎实推进法律援助提质增效,最大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近三年全市提供法律援助咨询服务48925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案件服务8559件。其中,办理涉及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案件1742件,追回欠薪3400余万元。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始终相信法律、遵守法律,突出彰显了法律援助的社会价值,同时开创出法律援助优质高效助力合法维权的新局面。
强化便民措施,提高维权效率 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
“线上+线下”全方位 提供法律援助
线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12348”四川法网,群众通过热线电话、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法律难题。线下利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发挥贴近基层群众优势,方便困难群体及时就近提出申请。
“省内+省外”全空域 开展维权服务
围绕“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发展,健全四地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推动建立成德眉资法律援助异地申办、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条件互认等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夯实法律援助服务跨区域通办一体化进程的制度基础,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提供法治助力。围绕推动法律援助“成资一体化”进程,与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签订《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异地协作框架协议》,就相互委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参与法律援助案件调解等6项协作内容达成协议,实现了两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加强了成都、资阳两市间的法律援助工作交流协作。而对跨省的法律援助案件实现"一份公函、一个电话"的法律援助协作方式,大大降低了法律援助办案成本,同时充分发挥设立在绍兴、中山等资阳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城市的省外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作用,通过提供咨询、代书、代理等方式,引导川籍、资阳籍农民工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切实保障资阳市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强化便民保障,提高群众满意度 实现服务方式“更优化”
优化法律援助方式,推出“5+N”服务举措。“5”为,对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等特殊情形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根据受援人需要提供预约办理服务、接受受援人点名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对特殊情形下的法律援助事项实行先办后补、对符合条件的法律援助事项即申请即受理即办结;“N”为,根据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及创新举措,力所能及的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此外,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开展实施法律援助“暖民心”工程,针对农民工维权开辟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欠薪和工伤赔偿案件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实现应援尽援,做到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定期开展案件回访、庭审旁听、满意度评价,确保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有效提升,让受援群众安心、放心。对群体性欠薪情况紧急的,先行受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通过加强劳动争议快速处理机制的运用快速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受案后及时与劳动仲裁机构沟通协调,极大缩短了农民工案件的结案周期。组织律师、法律援助律师、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等参与建筑领域工地法治体检,普查农民工劳动合同,有效促进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从而从根源上减少欠薪问题的发生。
强化品牌意识,提高法援知名度 实现法援维权“全知晓”
制定法律援助品牌创建方案,做好法律援助品牌创建和宣传推广工作,统一全市法律援助品牌“和为贵·法律援助帮益帮”,提出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口号——“法援情系群众倾力助您维权”以及“5+N”即“上门办、预约办、延时办、限时办、立即办+其他个性化服务”的便民服务举措。发挥品牌效应,扩大法律援助群众知晓面,以便在群众需要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找得到。
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学习宣传贯彻,将《法律援助法》纳入市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计划,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集中开展《法律援助法》宣传活动,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开展《法律援助法》“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发布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党史学习】办实事丨资阳:法律援助解民忧》新闻报道,对资阳市法律援助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的主题宣传,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工作知晓率。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广泛宣传让人民群众知晓依法依理解决法律问题途径的同时,为群众维权提供帮助,也为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案例借鉴。近年来,资阳市法律援助机构优质高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全市2个案例入选“四川省农民工维权十佳优秀案例”,3个案例入选“四川省第二届、第三届农民工维权优秀案例”、6个案例入选“中国法网司法行政案例库”。通过公众对法律援助知晓度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通过更多形式获取到了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帮助和服务。